女性药物流产注意哪些事项
药物流产是通过服用药物终止早期妊娠的方法,适用于妊娠≤49天(从末次月经第1日算起)、年龄≤40岁且确诊为宫内妊娠的健康女性。尽管药物流产具有非侵入性、操作简便等优势,但其成功率约为85%-90%,且存在出血时间长、感染风险高等潜在并发症。为确保安全,女性需严格遵循以下规范注意事项。
一、药物流产前的严格评估与准备
医学指征确认
超声检查:必须通过经阴道或经腹部超声明确宫内妊娠,排除宫外孕(异位妊娠)及葡萄胎等异常妊娠。若超声未见宫内孕囊,需结合血hCG动态监测(48小时翻倍率<50%提示宫外孕可能)。
孕周计算:根据末次月经日期或超声测量孕囊大小(平均直径≤25mm)或胎芽长度(≤7mm)确认孕周≤49天,超期可能增加流产失败及大出血风险。
禁忌症筛查:详细询问病史,排除以下禁忌症:
绝对禁忌:肾上腺疾病、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未控制)、血液病、血管栓塞病史、哮喘、过敏体质(对米非司酮或米索前列醇过敏)、妊娠剧吐、长期服用抗结核/抗癫痫/抗抑郁药物、带环妊娠、宫外孕。
相对禁忌:年龄>40岁、吸烟>10支/日、贫血(Hb<100g/L)、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肝功能异常(ALT>正常值2倍)、哮喘病史。
术前检查完善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100g/L、PLT≥100×10⁹/L)、凝血功能(PT/APTT正常)、血型(Rh阴性者需备抗D免疫球蛋白)、肝肾功能(ALT/AST≤正常值2倍、Cr正常)、尿常规、感染筛查(HIV/梅毒/乙肝表面抗原)。
白带常规:排除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或霉菌性阴道炎,若存在感染需先治疗(如甲硝唑500mg bid×7天)后再行流产。
心电图:评估心脏功能,尤其对有心血管疾病史者。
知情同意与心理准备
医生需详细告知药物流产的流程、成功率(约85%-90%)、可能并发症(如出血、感染、流产不全)及后续处理方案,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心理调适:药物流产可能伴随腹痛、出血及情绪波动,患者需做好心理准备,必要时可寻求家属或专业心理支持。
二、药物流产中的规范操作与监测
用药方案与剂量
米非司酮:分次服用法(第1日晨50mg,12小时后25mg;第2日晨晚各25mg)或单次服用法(第1日晨顿服150mg),服药前后2小时禁食,用少量温水送服,避免呕吐影响药效。
米索前列醇:第3日晨空腹口服600μg(或阴道后穹窿放置400μg),服药后卧床休息30分钟,观察腹痛及阴道出血情况。若阴道放置者需保持平卧位1小时,避免药物流出。
用药后观察要点
排出物观察:服药后6小时内需在医院观察,注意排出物是否完整(含绒毛组织及蜕膜)。若未见孕囊排出,需行超声复查:
若宫腔内残留>15mm或血hCG下降<50%,需考虑清宫术。
若残留<15mm且出血量少,可给予缩宫素(10IU im qd×3天)及益母草颗粒促进排出,1周后复查超声。
出血量监测:正常出血量应≤月经量最多日,若2小时内浸透>2片卫生巾(约100ml)或持续出血>14天,提示流产不全或感染,需立即就医。
生命体征监测:每3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观察有无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休克征象,尤其对贫血或高血压患者需加强监测。
三、药物流产后的关键护理与随访
休息与活动指导
休息时间:流产后需卧床休息24-48小时,之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如提重物、跑步)至少2周。
卫生管理: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卫生巾(每2-4小时更换一次),避免盆浴及性生活至少2周,防止上行感染。
环境要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22-24℃),避免受凉或接触冷水。
饮食与营养支持
高蛋白饮食:增加瘦肉、鱼类、蛋类、豆制品摄入,促进组织修复。
铁剂补充:若术前贫血或出血量多,需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0.3g tid)及维生素C(200mg tid)促进铁吸收,持续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避免刺激性食物: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减少胃肠道刺激。
避孕与生育指导
避孕时机:流产后立即落实避孕措施,避免短期内再次妊娠。推荐方法:
短效避孕药(如优思明):流产后当日或第5日开始服用,连服21天,停药7天后开始下一周期,避孕有效率>99%。
宫内节育器(IUD):流产后可立即放置(出血少、无感染征象时),或月经恢复后3-7天放置。
避孕套:全程正确使用,兼具预防性传播疾病作用。
生育间隔:建议流产后至少等待3-6个月再妊娠,以降低胎盘异常(如前置胎盘、胎盘植入)风险。
定期随访与复查
复查时间:流产后7-14天行超声复查,确认宫腔无残留;月经恢复后(通常4-6周)复查妇科检查及超声,评估子宫复旧情况。
异常症状处理:若出现发热(体温>38℃)、腹痛加剧、异味分泌物或月经未按时恢复,需立即就诊,排除感染(如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或宫腔粘连。
四、特殊情况处理原则
流产不全
临床表现:阴道持续出血>14天、出血量多、下腹隐痛,超声提示宫腔内不均质回声或强回声团。
处理方案:
药物促排:缩宫素10IU im qd×3天+益母草颗粒1袋 tid×7天,适用于残留<15mm且出血量少者。
清宫术:残留>15mm、出血多或药物促排失败者,需在无菌操作下行负压吸引术,术后给予抗生素(如头孢呋辛0.5g bid×3天)预防感染。
大出血
紧急处理: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生理盐水1000ml静滴),同时给予缩宫素10IU im+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 im(或米索前列醇600μg舌下含服)促进子宫收缩。
手术准备:若出血量>500ml或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需紧急行清宫术或子宫动脉栓塞术止血。
感染
诊断标准:体温>38℃、下腹压痛、阴道分泌物异味,超声提示宫腔积液或附件区包块,血常规WBC>15×10⁹/L、CRP>50mg/L。
治疗方案:
抗生素:头孢曲松1g ivgtt qd+甲硝唑500mg ivgtt bid×7天。
清除感染源:若宫腔内有残留组织,需在抗生素使用48小时后行清宫术。
支持治疗: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输血。
五、药物流产的常见误区与警示
自行购药流产:药物流产需在具备急诊刮宫、输液输血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自行购药可能因孕周判断错误、用药不规范导致大出血或流产不全。
忽视复查:部分女性因出血停止或症状缓解而未按时复查,可能遗漏宫腔残留或感染,影响未来生育功能。
过早性生活:流产后子宫内膜处于修复期,过早性生活(<2周)可增加感染风险,严重者导致输卵管堵塞或慢性盆腔炎。
药物流产是终止早期妊娠的安全选择,但需严格遵循医学规范。女性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在医生指导下完成评估、用药及随访全流程,切勿因隐私或便利性选择非正规途径。若出现异常症状,务必及时就医,以保障生殖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