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月经量偏少应警惕的几种健康问题
月经作为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晴雨表”,其状态能反映身体的诸多状况。长期月经量偏少并非简单的生理现象,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信号,提示女性需警惕以下几种健康问题。
一、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系统在女性生理周期的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当内分泌失调时,月经量偏少是常见表现之一。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雄激素过高、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改变为特征。患者体内激素水平失衡,雌激素分泌相对不足,子宫内膜无法正常增厚,导致月经量减少,甚至出现闭经。同时,还可能伴有肥胖、多毛、痤疮、不孕等症状。长期不治疗,会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风险。
(二)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激素对女性的生殖系统有重要影响。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身体代谢减缓,可引起月经量减少、经期延长,还可能伴有畏寒、乏力、嗜睡、体重增加等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时,甲状腺激素过多,身体代谢亢进,也可能导致月经紊乱,出现月经量减少的情况,同时伴有心慌、手抖、多汗、消瘦等症状。
(三)高泌乳素血症
泌乳素由垂体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乳腺发育和泌乳。当泌乳素水平异常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而影响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功能受到抑制,雌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生长不良,引起月经量减少、闭经、溢乳等症状。长期高泌乳素血症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性功能减退等问题。
二、卵巢功能衰退
卵巢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负责产生卵子和分泌性激素。卵巢功能衰退会导致雌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变薄,从而使月经量减少。
(一)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
指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低雌激素症状(如潮热、盗汗、阴道干涩等)。长期月经量偏少可能是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早期信号,若不及时干预,卵巢功能会进一步衰退,最终发展为卵巢早衰,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和生活质量。
(二)围绝经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一般在45 - 55岁进入围绝经期,此时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月经会变得不规律,月经量也会逐渐减少,直至绝经。这是自然的生理过程,但如果月经量突然明显减少,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不规则阴道出血、腹痛等,需警惕子宫内膜病变等异常情况。
三、子宫内膜损伤
子宫内膜是月经形成的物质基础,子宫内膜损伤会直接影响月经量。
(一)人工流产
人工流产手术,尤其是多次流产,会对子宫内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导致子宫内膜变薄。如果术后感染,还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炎,进一步影响子宫内膜的修复和生长,使月经量减少。严重者可能导致宫腔粘连,引起闭经、不孕等问题。
(二)宫腔手术操作
除了人工流产,其他宫腔手术如诊断性刮宫、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等,也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导致月经量减少。手术过程中如果损伤了子宫内膜基底层,会影响子宫内膜的再生,使月经量持续偏少。
四、全身性疾病
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女性的月经,导致月经量减少。
(一)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结核病、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会消耗身体大量的营养物质,导致身体虚弱,气血不足。中医认为,气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血不足则月经量少。同时,这些疾病还可能影响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的功能,导致内分泌失调,进一步加重月经紊乱。
(二)血液系统疾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血液的生成和功能,导致贫血。贫血会使身体各器官的血液灌注不足,包括子宫,从而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脱落,引起月经量减少。患者还可能伴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
长期月经量偏少可能是多种健康问题的表现,女性朋友们应高度重视。如果出现月经量持续偏少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妇科超声、性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血常规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维护自身的生殖健康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