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阴道炎应该做哪些检查呢?
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主要由细菌、真菌、滴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或阴道菌群失衡引发。由于不同类型的阴道炎(如细菌性阴道病、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症状相似但治疗方式不同,因此科学规范的检查是确诊和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以下从检查流程、核心项目、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三个维度,系统介绍阴道炎的规范检查方法。
一、基础检查流程:从病史采集到初步评估
病史询问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出现时间、频率及严重程度,重点关注阴道瘙痒、灼热感、分泌物异常(颜色、气味、性状变化)及伴随症状(如尿频、尿急)。同时需了解性生活史、月经史、既往病史(如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及用药史(如近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感染类型。例如,孕期女性因激素水平变化更易患霉菌性阴道炎,而频繁阴道灌洗可能破坏菌群平衡,增加细菌性阴道病风险。
体格检查
外阴视诊:观察外阴皮肤黏膜色泽、有无红肿、溃疡、赘生物或抓痕。青春期女性激素波动可能导致外阴皮肤状态改变,长期卫生习惯不良者易出现外阴炎症。
阴道窥器检查:使用窥阴器撑开阴道,直接观察阴道壁和宫颈情况,重点记录分泌物量、颜色(如黄绿色、灰白色)、性状(如泡沫状、豆腐渣样)及气味(如鱼腥味)。育龄期女性阴道黏膜相对饱满,而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黏膜变薄且易萎缩。
二、核心实验室检查:精准定位病原体
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白带常规)
pH值测定:正常阴道pH值为3.8-4.5,呈弱酸性。细菌性阴道病患者pH常>4.5,而霉菌性阴道炎患者pH多正常。检测时将pH试纸置于阴道侧壁1/3处蘸取分泌物,与比色卡对比。
清洁度分级:根据白细胞、上皮细胞及杂菌数量分为Ⅰ-Ⅳ度,Ⅰ-Ⅱ度为正常,Ⅲ-Ⅳ度提示炎症。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降低,自净能力下降,清洁度可能较差。
病原体检测:通过显微镜观察分泌物涂片,查找滴虫(提示滴虫性阴道炎)、霉菌菌丝或孢子(提示霉菌性阴道炎)及线索细胞(细菌性阴道病特征)。若发现病原体,无论数量多少均标记为“+”,但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感染程度。
病原体培养与药敏试验
对反复发作或常规治疗无效的阴道炎,需进行分泌物培养以明确致病菌种类(如淋病奈瑟菌、支原体、衣原体),并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抗生素。例如,淋病奈瑟菌感染需通过涂片镜检或培养确诊,性活跃人群尤其需关注此项检查。
胺试验
针对细菌性阴道病,将10%氢氧化钾溶液滴入分泌物样本,若产生鱼腥味(胺类物质挥发所致),则为阳性,提示阴道内厌氧菌过度繁殖。
三、特殊检查项目:针对复杂病例
阴道镜检查
若阴道炎合并宫颈病变(如接触性出血、异常赘生物),需行阴道镜检查。通过放大观察宫颈血管形态和上皮结构,发现异常区域后取活检送病理检查,以排除宫颈癌或癌前病变。
血清学与免疫学检查
性激素六项: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可能导致萎缩性阴道炎,通过检测雌激素、促卵泡生成素等指标,可指导局部雌激素替代治疗。
支原体/衣原体抗体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PCR技术检测特异性抗体,辅助诊断非淋菌性尿道炎相关阴道炎。
血常规与血糖检测
严重阴道炎合并全身感染时,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升高。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易诱发霉菌性阴道炎,需通过空腹血糖检测排除代谢因素。
四、特殊人群检查注意事项
孕期女性
检查时需动作轻柔,避免刺激宫颈引发流产。治疗药物需选择对胎儿安全的剂型(如克霉唑栓剂),同时监测胎儿情况。
老年女性
阴道黏膜脆弱,窥器检查前应充分润滑,减少损伤风险。绝经后女性若清洁度差且雌激素水平低,可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改善症状。
无性生活史女性
避免使用窥阴器,改用棉签取外阴或阴道口分泌物进行涂片检查,必要时通过直肠-腹部触诊评估盆腔情况。
五、检查前准备与结果解读
检查前24小时:避免性生活、阴道冲洗或使用阴道药物,以免干扰病原体检测。
结果解读:需结合病史、症状及多项检查综合判断。例如,pH值升高+胺试验阳性+线索细胞阳性可确诊细菌性阴道病;而pH正常+发现霉菌孢子可诊断霉菌性阴道炎。
六、治疗与随访建议
确诊后需按医嘱规范用药(如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氟康唑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配偶需同步治疗以防止交叉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复查白带常规,确保病原体彻底清除。日常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适当补充含乳酸菌的酸奶有助于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