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霉菌性阴道炎与其他阴道炎的关键点
阴道炎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包括霉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等。不同类型的阴道炎在病因、症状、检查结果等方面存在差异,准确区分它们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以下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区分霉菌性阴道炎与其他阴道炎的关键点。
一、病因差异
(一)霉菌性阴道炎
主要由假丝酵母菌(念珠菌)感染引起,这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健康女性阴道中也可能少量存在。当全身及阴道局部细胞免疫能力下降时,假丝酵母菌会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常见诱因包括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等。
(二)细菌性阴道病
是由于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主要与阴道内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及其他厌氧菌增加有关。其诱因包括频繁性交、多个性伴侣、阴道冲洗、吸烟等。
(三)滴虫性阴道炎
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也可通过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池、坐式便器、衣物等间接传播。滴虫不仅寄生于阴道,还可侵入尿道或尿道旁腺,甚至膀胱、肾盂等部位。
二、症状表现
(一)霉菌性阴道炎
外阴瘙痒:症状较为明显且严重,常呈阵发性发作,尤其在夜间或月经期前后瘙痒加剧,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白色稠厚凝乳状或豆腐渣样,质地黏稠,有时可附着于阴道壁,不易排出。
外阴灼痛:由于阴道分泌物刺激外阴皮肤,患者会感到外阴灼痛,在进行性交或排尿时疼痛可能加重。
(二)细菌性阴道病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状,常黏附于阴道壁,但容易从阴道壁拭去。
异味:分泌物有鱼腥臭味,尤其在性交后加重,这是由于厌氧菌繁殖产生的胺类物质所致。
外阴瘙痒或烧灼感: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
(三)滴虫性阴道炎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这是由于滴虫无氧酵解碳水化合物,产生腐臭气体所致。
外阴瘙痒:主要位于阴道口及外阴,间或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
泌尿系统症状:若尿道口感染,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有时可见血尿。
三、妇科检查结果
(一)霉菌性阴道炎
妇科检查可见外阴红肿,有抓痕,严重者可见皮肤皲裂、表皮脱落。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见糜烂及浅表溃疡。
(二)细菌性阴道病
妇科检查可见阴道黏膜无明显充血等炎症表现,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均匀一致,附着于阴道壁。
(三)滴虫性阴道炎
妇科检查可见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的出血斑点,后穹窿有多量分泌物,呈灰黄色、黄白色稀薄液体或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常呈泡沫状。
四、实验室检查结果
(一)霉菌性阴道炎
白带常规检查: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即可确诊。
真菌培养:对于反复发作或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可进行真菌培养,有助于确定菌种和指导治疗。
(二)细菌性阴道病
胺试验:取阴道分泌物少许放在玻片上,加入10%氢氧化钾溶液1 - 2滴,若产生烂鱼肉样腥臭味,则为阳性,提示有细菌性阴道病。
线索细胞:线索细胞是阴道上皮细胞边缘附着大量加德纳菌及其他厌氧菌的一种表现,是诊断细菌性阴道病的特异性指标。当阴道分泌物中线索细胞阳性,且胺试验阳性,阴道分泌物pH值>4.5时,可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
(三)滴虫性阴道炎
白带常规检查: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阴道毛滴虫即可确诊。由于滴虫在低温环境下会死亡,送检时应尽快,且注意保暖,以提高检出率。
培养法:对于白带常规检查阴性但临床症状典型的患者,可采用培养法进行诊断,培养法的敏感性高于白带常规检查。
五、治疗反应
(一)霉菌性阴道炎
对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咪康唑、氟康唑等)治疗反应良好,一般用药后症状会迅速缓解。但如果治疗不彻底或存在诱发因素,容易复发。
(二)细菌性阴道病
主要采用抗厌氧菌药物治疗,如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治疗后症状通常可明显改善,但部分患者也可能复发,尤其是那些存在多个诱因的患者。
(三)滴虫性阴道炎
对甲硝唑、替硝唑等硝基咪唑类药物敏感,一般口服或局部用药后症状会逐渐消失。但由于滴虫性阴道炎可通过性传播,性伴侣需同时进行治疗,否则容易交叉感染,导致病情反复。
准确区分霉菌性阴道炎与其他阴道炎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症状、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反应等多方面因素。女性一旦出现阴道不适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明确诊断,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