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是女性不孕症的常见类型之一,指因输卵管管腔狭窄、粘连或完全闭塞,导致精子和卵子无法正常相遇结合,或受精卵无法顺利运输至子宫腔内着床,进而引发不孕。其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及医源性因素三大类。以下从具体病因、发病机制及高危因素等方面进行规范阐述。
一、感染性因素
感染是输卵管阻塞的首要病因,约占病例的60%-80%,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 盆腔炎性疾病(PID)
病原体:以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为主,其次为需氧菌(如链球菌、大肠杆菌)与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的混合感染。
发病机制:病原体通过阴道、宫颈上行感染至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引发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渗出,若未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慢性炎症,导致输卵管壁纤维化、瘢痕形成及管腔狭窄或闭锁。
高危因素:性活跃期女性、多个性伴侣、无保护性行为、既往PID病史、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诊断性刮宫)等。
2. 结核性输卵管炎
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行播散至生殖系统,以输卵管结核最常见(占女性生殖器结核的90%-100%)。
发病机制:结核杆菌侵犯输卵管黏膜及肌层,形成干酪样坏死和结核结节,导致管腔狭窄、变形或完全闭塞,常伴输卵管伞端粘连及卵巢周围粘连。
特点:多见于年轻女性,病程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3. 其他感染
阑尾炎:阑尾穿孔或化脓性感染可波及右侧输卵管,引发局部炎症及粘连。
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残留物或病原体上行感染,导致输卵管炎。
宫内节育器(IUD)相关感染:IUD放置时间过长或操作不当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二、非感染性因素
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
发病机制: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种植于输卵管黏膜或浆膜层,周期性出血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输卵管周围粘连、管腔扭曲或闭塞。
特点:常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及盆腔粘连,是继发性不孕的常见原因。
2. 盆腔手术史
手术类型:包括输卵管结扎术、卵巢囊肿剔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等。
发病机制:手术操作可能直接损伤输卵管黏膜或肌层,或术后粘连形成导致管腔狭窄。
高危因素:术后感染、缝合技术不当、多次手术史等。
3. 先天性输卵管发育异常
类型:包括输卵管过长或过短、输卵管憩室、输卵管缺如或副输卵管等。
发病率:较低,但可能单独或合并其他畸形(如子宫畸形)导致不孕。
4. 肿瘤压迫
肿瘤类型:卵巢肿瘤、子宫肌瘤、输卵管系膜囊肿等。
发病机制:肿瘤压迫输卵管管腔或周围组织,导致机械性阻塞或扭曲。
三、医源性因素
1. 宫腔操作
操作类型:人工流产术、诊断性刮宫术、宫腔镜检查等。
发病机制:操作过程中可能将病原体带入宫腔,或直接损伤子宫内膜及输卵管开口,引发炎症及粘连。
2. 输卵管手术
手术类型:输卵管复通术、输卵管整形术等。
发病机制:术后疤痕形成或吻合口狭窄可能导致再阻塞。
3. 药物及放射治疗
药物: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化疗药)可能损伤输卵管黏膜。
放射治疗:盆腔放疗可导致输卵管纤维化及闭塞。
四、其他因素
1. 年龄
机制:随着年龄增长,输卵管功能逐渐下降,黏膜修复能力减弱,感染或炎症后更易形成瘢痕。
2. 生活方式
吸烟:尼古丁可影响输卵管纤毛运动及平滑肌收缩功能。
肥胖:脂肪组织可能通过炎症因子影响输卵管微环境。
3. 遗传因素
研究进展:部分基因多态性(如MUC1基因)可能与输卵管功能异常相关,但具体机制尚待明确。
总结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病因具有多样性,感染性因素占主导地位,非感染性及医源性因素亦不可忽视。预防关键在于控制感染风险(如安全性行为、规范宫腔操作)、及时治疗盆腔炎症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并避免不必要的盆腔手术。对于已确诊患者,需根据病因、阻塞部位及程度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如腹腔镜手术、辅助生殖技术等),以改善生育结局。